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為引導少年兒童真正理解勞動的精神、奮斗的意義,3月9日,海安市墩頭鎮中心小學“文化傳承組”的少先隊員們在輔導員老師的帶領下,來到“甸上號子傳習所”尋勞動號子。
剛到這兒,隊員們就被大大的導向牌深深吸引。眼尖的隊員一下子就發現了導向牌上的logo整體酷似一個“甸”字。講解員呂培杰告訴隊員們,這個logo融入了白甸、紅船和號子三種元素,寓意深遠、一目了然。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隊員們了解了紅軍長征路線,知道了紅船精神。水鄉革命史、水鄉群英譜、水鄉旖旎風光,在一個個鏡頭中,隊員們感受著水鄉人民自強不息、建設美好家園的奮斗精神。
水鄉號子王——張憲武爺爺帶領隊員們參觀了初心墻,給隊員們詳細介紹了水鄉號子的由來和名稱。原來,在勞動過程中,為了統一步伐,調節呼吸,釋放身體負重的壓力,勞動者常常發出吆喝或呼號。這些吆喝、呼號聲逐漸被勞動人民美化,發展為歌曲的形式。它們沒有固定的標準,也沒有什么韻律,內容根據勞動特點隨意發揮。輔導員老師告訴隊員們,勞動號子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表現出勞動人民的樂觀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大家聽了,連連點頭。
張爺爺還向隊員們介紹了家鄉常見的號子:車水號子、碾場號子、摜把號子、挑擔號子、抬草號子、連枷號子、栽秧號子、打魚號子、排斧號子等,并為隊員們現場演唱了各種號子。高亢的號子,鏗鏘的旋律,激起隊員們的陣陣掌聲,大家情不自禁地豎起了大拇指。
在張爺爺的帶領下,隊員們也唱起了號子,“號子如歌盡情地唱啊,嗨呀嗨,哼啊呀的嗨,滿場都是黃金谷,有的吃有的穿睡得著覺……”嘹亮的歌聲在傳習所上空久久回蕩,傳承的熱情在隊員們心頭久久激蕩。
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裴桂榮爺爺自豪地告訴隊員們,《車水號子》經過張憲武爺爺的加工整理,最終形成了適合舞臺演出的號子音樂,采用無伴奏合唱,音調鏗鏘、律動感強,激情豪邁、響遏行云,多次參加各級各類比賽,并獲得了優異成績。他還搜集整理了《打場號子》《打魚號子》《栽秧號子》等號子系列。十多年來,水鄉號子在省內巡演達到160多場,受到了觀眾們的一致好評。現在,白甸鎮已成為南通市特色文化(號子)之鄉。
號子精神不朽,奮斗意義永存。此次尋訪活動讓隊員們真正了解了奮斗的含義,大家紛紛表示,不僅要保護和傳承好家鄉文化,還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用勤勞的雙手建設美好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