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李勇,男,1973年出生,南通市紫瑯醫院高級護理員。南通市紫瑯醫院是一所精神病醫院,李勇在那里做了30年的護理員。30年來他一如既往地把自己奉獻給那些不被社會認同的人們,他曾被精神病患者打過罵過,可是他依舊全心全意熱愛著他的工作。他把精神病院當成自己的第二個家,把這些特殊的病人當成自己的兄弟,無怨無悔,默默工作了30年。2018年李勇榮獲南通市“五一勞動獎章”,2021年被評為江蘇民政“溫暖使者”。
做為一名護理員,每天的工作辛苦而又單調:日常檢查病人吃藥、監督病人洗漱換衣,給長期住院的年老體弱病人喂飯,定期給病人梳頭、洗澡,監督病人剪指甲;傍晚為病人洗腳、鋪床、脫衣、蓋被;夜深人靜巡視病房時,時常幫病人拉沒蓋好的被子,撿蹬到地上的衣服,給易尿床的病人提個醒,為臥床的病人翻身按摩等。夜班工作的強度大,由于病區的特殊性,需要定時巡更,李勇默默的承受下來,未曾抱怨。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重復這些工作。不單單這些,護理員更重要的是帶領精神病人進行工娛治療,盡快恢復他們因生病而缺失的生活自理能力,只有這樣,病人才有重返社會,像正常人一樣生活的希望。還記得病區有一位救助站送來的流浪漢,剛到病區的時候連吃飯、穿衣、洗澡都不知道,穿著邋遢,軀體狀況欠佳,又難以進行言語溝通,但通過李勇一段時間耐心的強化訓練,現在,病人生活能夠自理,甚至還能幫助工作人員打掃病區衛生??吹讲∪说淖兓?,李勇也感到很驕傲和自豪,能夠幫助精神病人恢復健康難道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么?
王某是病區的一名沒有親人的精神病患者。由于得不到親情的溫曖,一段時間他變得相當狂躁,不停的亂喊:“家人不要我了,我活著不如死了?!痹袔状?,他都尋求自殺。李勇了解到這位病人的情況后,想辦法同他接近。一次,王某借口飯菜難吃,鬧著不肯吃飯。李勇端著飯碗,像哄小孩一樣,蹲在他面前,一口一口地喂到他的嘴里。王某表面上大口大口地嚼著,很快就吃掉了一半。誰知就在李勇拿起湯匙,準備給他喂湯時,王某卻張著嘴把嚼爛的飯菜吐了李勇一臉,然后還要李勇喊他爸爸。面對這位老年病人的舉動,李勇沒發一句怨言,默默擦洗掉臉上的飯菜,繼續陪伴病人。李勇說:“我們的病人其實很可憐。”
在精神科病房護理員崗位上,李勇總是將病人的痛苦當作自己的痛苦,并盡自己所能去幫助他們解決痛苦。
在長期的護理員崗位上,李勇能從病人細微的一言一行中覺察出他們的動向。一天中午,他在病房走廊巡視的時候,忽然發現有位病人不在床位上,而這名患者平時一直有午睡習慣的。李勇連忙警覺的問同病房的病人,其中一個病人說他剛剛去了洗漱間,工作的直覺讓李勇心理咯噔一下,一想不妙,一個箭步沖到洗漱間,快速打開房門,看到此時病人已經把床單掛到窗戶上,床單已經打結,腳墊在窗臺,正準備上吊。他一把就把病人拖了下來,及時制止了事故的發生,可是病人并不領情,反而對李勇是惡言相向、粗言穢語、拳腳相加,李勇雖然有所防衛,但是他的臉還是被抓破了,衣服也被撕壞了。盡管李勇當時很委屈,很無奈,但是他毫無怨言,因為他知道,這是他的責任。
李勇說:“精神科工作也不全是這樣沉重,看到很多重癥患者癥狀消失,痊愈出院,還是很令人欣慰的。多了解這種疾病,多觀察患者,很多時候,就能做到預判患者的行為,減少或避免不必要的傷害?!?/p>
疫情防控期間,醫院實行全封閉管理,他更是24小時寸步不離,一待就是半個月,由于家屬不好探視,有些患者難免心里有些波動,患者仇某是個精神發育遲滯的孩子,還未滿18歲,按照慣例家人每個周末都會來看他,可是疫情期間不好進入病房,仇某以為父母不要他了,整天不吃飯不睡覺,嘴里嘀咕著“沒人要了,沒人要了”。李勇知道這個情況后主動承擔起照看仇某的任務:白天他坐在仇某的身旁耐心地講外面的疫情情況,和他講雖然我們不能去疫情一線,但是我們在家不出門就是在為祖國做貢獻;吃飯時李勇為了讓他多吃幾口,就和他一起吃飯,比誰吃得多就有獎勵;晚上睡覺時李勇陪在仇某的身旁,像哄自家娃一樣守護在他身邊,等他睡熟了睡踏實了才離開病房,回到宿舍已經夜里十一點多了。慢慢的,仇某的臉上又露出了往日的笑容。在醫院實行封閉式管理期間,李勇每天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在病房里度過的,他說:“醫護人員都在防控一線,都在生死邊緣,我這點算什么。”他還說:“在精神科,世間百態,人情冷暖,會以一種獨特的形式展現出來,也真是一種特別的感受?!?/p>
有人曾經問過他,做精神科護理員后不后悔。“這句話如果是30年前問我,我會回答,我很后悔。但是30后的今天,我會大聲而自豪的回答,我不后悔!因為這就是我的責任!”李勇這樣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