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煵個人事跡介紹
張俊煵,男,11歲,就讀于南通市張謇第一小學。在學校里,他每日臉上掛著自信的微笑,課堂上踴躍發言,愛好運動,樂于幫助他人,是個活潑開朗,積極向上的好少年。在家里,他孝敬父母愛護父母,是個乖巧懂事的小暖男。
他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家庭,父母都是聾啞人,失去了聽說能力。從小他就知道自己的家庭跟別人家不一樣,他聽不到父母的睡前故事,他沒有辦法用言語和父母交流。從懂事開始,他就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整理自己的房間,收拾自己的書包,洗刷自己的衣服和鞋子。他很體諒父母,關心父母。父母工作辛苦,每天放學回到家,他會幫助父母擇菜,洗菜,淘米,擺碗拿筷。吃完飯,他主動搶著洗碗,給父母倒上一杯熱茶,給他們捶捶背,有時還會打來熱水,給他們泡泡腳。在家里,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他非常開心。
面對父母的殘疾,他從未困擾,更沒有因為父母的特殊情況而疏遠他們。從小他苦練手語,就是為了能和父母無障礙交流。在家里,他適應了靜寂的環境,用流暢的手語和父母聊天,聊學校發生的有趣的事情,聊自己取得的成績。因為他,家里充滿了歡笑。在外,他是父母的貼心小助手。周末,他經常和父母一起去市場買菜,去商場購物,他主動做父母的口語翻譯,他先用手語和父母交流,了解父母的需求,再用口語翻譯給別人聽,有效解決了父母與別人的溝通困難。在做翻譯時,他很耐心,一遍遍地用手語詢問父母的意見,直到他們滿意為止。有時,他會一次次地和對方說對不起,請再等一等。面對別人異樣的目光,他從不退縮,從未自卑。有一次,逛街時,他們一家遇到了班上的同學,本來爸爸媽媽想先走,但他堅持拉著爸爸媽媽的手,主動上前和同學打招呼,用手語和口語為他們互相做介紹。從此,父母和他一起,再也不避開熟悉的同學朋友了。在學校里,他從不避諱父母是聾啞人的事。有一次,在課堂上介紹自己的父母,他自豪地說:“雖然爸爸媽媽身有殘疾,但他們憑自己的能力工作,養活自己和我,教我做人的道理,輔導我的作業。我為我的爸爸媽媽驕傲!”他話音剛落,贏得了同學們的一片掌聲。
他,一個小小的11歲少年,用自己的孝心,用自己的溫情撫慰著父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中華民族“百善孝為先”的真諦,傳承著孝老愛親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