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日上午,市民巡訪團八組組長季永健帶領組員來到位于崇川經濟開發區(觀音山街道)明星社區的惠澤苑小區,就存在重大消防隱患的23幢、24幢樓北側再次進行了小組專題巡訪,呼吁市區相關部門盡快制訂方案,給居民們一個平安的生活環境。在23幢、24幢樓北側現場看到,這兩幢樓北側及東西側道路上停滿了電瓶車、多處停了二排電瓶車,幾乎所有單元進出口處都停了電瓶車……由于停車位不足,電瓶車亂停亂放現象非常嚴重,多處通道被占,剩下的道路只剩下3米寬左右。如果這兩幢樓發生火警,消防車根本進不來??吹绞忻裱苍L員到來,一些居民反映,到了下雨天,這里的情況非常糟糕?;轁稍沸^23幢、24幢樓層均為33層,共792戶,近2000人居住。2014年12月27日交付使用。2022年10月21日,這里曾發生一次火災,一下子燒掉39輛電瓶車。從目前獲得的信息來看,市級相關職能部門、崇川區和崇川經濟開發區正在積極努力,進行前期測量、評估等工作。
八組聯絡員殷龍生當天在圓融愛心獻血站獻血400毫升,向團慶20周年獻禮。
當天上午10時許,位于中南城的愛國擁軍服務站食堂里一片火熱景象,市民巡訪團9組組長李祝星帶領10名團員忙著擦桌子、掃地、洗碗、摘菜,為午餐做準備。食堂工作人員小朱說:“平時人手就緊張,今天除了居民用餐,還有愛國擁軍公益餐,巡訪團志愿者們幫了大忙。”李祝星覺得,利用周末時間開展志愿服務,看到大家吃上了新鮮熱乎的飯菜,心里感到很滿足。活動中,市民巡訪團的團員們還對食堂的衛生、食材等情況進行了巡訪,提出意見建議,促進打造服務一流、品質一流的標準化、人性化“暖心食堂”。愛國擁軍服務站站長張志光也是位市民巡訪團員,他從事公益慈善多年不間斷,先后榮獲“全國十佳最美家鄉人” “江蘇最美擁軍人物”“南通好人”“南通市慈善志愿服務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張志光還組織人員上門慰問抗戰老兵,為他們免費檢查家電等,同時贈送了慰問品。他說,要把愛國擁軍的接力棒傳下去,始終用一顆愛心對待每一天,關愛身邊人。
市民巡訪團十組組長吳劍帶領組員與通州區金沙小學五(二)中隊學習交流學習雷鋒體會,交流會上,金沙小學五(二)中隊六十年代隊員、通州區玉蘭眼鏡店董事長王玉蘭介紹自己學習雷鋒精神,踐行雷鋒精神,扶貧濟困,做好人好事的事跡,王玉蘭說:“學習雷鋒不是一時一地,是要活到老學到老,要有一顆永遠不變的心,堅持學習雷鋒精神”。金沙小學嚴詠梅校長介紹了金沙小學五(二)中隊六十一年來學雷鋒的傳承和事跡,并由一個中隊帶動了整個學校的學雷鋒活動,成為全國學雷鋒活動學校的一面旗幟。市民巡訪團常務副團長馮斌在聽取了王玉蘭和嚴詠梅介紹后說:“學習雷鋒好榜樣,是我們小時候就愛唱的歌,學習雷鋒也是我們要做的事,我們要學習雷鋒所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交流結束后,十組成員還到交通路新金路口四個路口維護交通秩序。
市民巡訪團11組、12組聯合組織開展“學雷鋒精神 做文明市民”志愿服務主題系列活動,努力續寫新時代雷鋒故事,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走深走實,受到市民群眾的稱贊。早上6點半還沒到,市民巡訪團成員和莫文隋志愿者們就早早來到通盛社區莫文隋愛心志愿服務點,為陸續到來的大爺大媽們提供服務。時間指向七點,一碗碗熱氣騰騰的營養粥,一個個白白的大饅頭,就端到了老人們的桌前。享用愛心餐的孤寡老人和環衛工人們喜笑顏開,紛紛感謝志愿者們帶來黨和政府的溫暖。今年71歲的殘疾老人黃曉明說,他已在愛心服務點用餐3年了,志愿者們煮的愛心粥,又糯又有營養,每天還不一樣,比自己家的還好吃。 愛心早餐活動剛結束,志愿者們便來到社區孤寡、空巢和困難老人家里,幫老人家中檢測和排查燃氣安全隱患,對私拉亂接的及時勸阻;對漏氣、灶具不合格,或沒有熄火保護裝置的,及時提醒;對連接軟管老化、漏氣、或超過使用年限等問題的,提出合理化建議。
活動當天,市民巡訪團成員及莫文隋志愿者們還與前來參加志愿服務和采訪活動的40多名少年行小記者團成員進行聯動、互動,大家一起包愛心餛飩,作為次日“莫文隋愛心早餐服務點”的營養早餐之一。許多小記者在巡訪團和莫文隋志愿者的手把手指導下,有條不紊地學包餛飩,沒多久就成了一名“熟練工”。學包餛飩現場歡聲不斷、笑語迭起,同學們還不時地相互切磋技巧。不一會兒,一盤盤包好的水餃整齊地呈現在眼前。中午時分,品嘗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小記者們臉上都洋溢著喜悅的笑容,這一碗碗承載著愛心的餛飩傳遞到服務點的老人手上,讓老人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市民巡訪團常務副團長馮斌,副團長張薇麗、徐愛民、曹暉分別表示,要以建團二十周年為契機,自覺把著力點和出發點融入到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中,舉全團之力,精心組織好“六個一”系列活動,做到“三個進一步”,即進一步增強市民巡訪團的凝聚力和戰斗力,進一步提升市民巡訪團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把市民巡訪團打造成為江海志愿者中一支拉得出、打得響的隊伍,發揮市民巡訪團在文明創建中的重要作用。
(戴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