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0-10
10:43
來源
江海晚報
國慶期間,80歲的范長喜、64歲的張利民、60歲的劉學志和往常一樣接聽求助熱線,忙碌在志愿服務一線?!爸灰覀冞€跑得動,志愿服務工作就不會停,這是我們不變的初心和使命?!瘪雎犎唤V驹刚叩纳钋橹v述,一段段塵封在檔案中的志愿者故事再次鮮活起來。
1998年3月31日,江海晚報社攜手團市委、東洋之花化妝品公司共同發起組建的江海志愿者服務站正式成立。從此,雷鋒在南通有了“常住戶口”。從最初34人,發展到現在257萬人……江海志愿者,這個深深扎根于江海大地的愛心群體,凝聚起志愿服務的一團火,成為全國精神文明重大典型——精神文明“南通現象”的重要代表。
1998年3月23日,《江海晚報》刊登了一則招募公告——“給雷鋒安個家 江海志愿者服務站公開招募志愿者”。公告明確:招募在電器維修、醫療保健、水電氣維修、法律咨詢以及簡單生活照顧等五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志愿者,為孤寡老人、烈軍屬、見義勇為英雄及家屬、離休老干部和其他有特殊困難者提供無償服務。
一石激起千層浪,許多熱心公益的市民紛紛報名。3月31日,江海志愿者服務站在江海晚報社掛牌,退休教師徐爾鑄任站長,熱線電話5509081,首批34名江海志愿者亮出愛的宣言:有困難,請找我。
“當時我是南通電聲總廠的工會主席,還是全市首批通過司法考試的兼職律師,所以想在業余時間發揮特長,為人民服務。”回憶報名江海志愿者時的情景,范長喜十分激動,“我是第6個報名的,所以我的志愿者編號是0006?!?/p>
1998年是全國實施雙休制的第4年,由于周末時間寬裕,分別在任港醫院、市口腔醫院工作的牙醫夫婦張利民、姜淑群成為首對“夫妻檔”愛心志愿者。“我倆的編號是0014、0015,夫妻一起做好事,對孩子也是一種教育?!睆埨窕貞?,加入江海志愿者不久,他接到了徐爾鑄的電話:有一名特殊患者牙疼,需要提供上門服務。5分鐘后,徐老又打來電話說,患者因患有耵聹腺癌,容貌受損,請做好心理準備。
很快,張利民帶著醫療器械趕到患者家中。原來對方因為長期放療,導致牙齒脫鈣,引發牙髓炎?!八陌脒吥槑缀鯕?,我努力克制情緒,微笑著為她治療,并鼓勵她將與病魔斗爭的故事分享給其他人。”后來,這名患者在張利民的鼓勵下,也加入了江海志愿者,還結對了一名如皋的殘疾少女。張利民說,這樣愛心接力的故事,在當年比比皆是。
家住市區白家園小區的劉學志看到招募公告后,二話沒說就跑到江海晚報社報了名。“那時我是南通生物化學制藥廠的技術員,水電氣維修方面比較拿手。我家離報社很近,就趕緊報了名?!眲W志回憶,1999年1月的一天晚上,他接到電話,一戶人家馬桶漏水,急需維修。顧不上夜寒雪大,劉學志推上自行車就出發了,可路面冰凍,稍不留神就會摔倒。為了不耽誤時間,他索性將自行車鎖在路邊,走到服務對象家中,等維修完回到家已是深夜。
“不收錢、不收禮、不吃飯,這是徐老給我們定的規矩。志愿服務再苦再累,我們也要嚴格遵守,不能給江海志愿者這塊金字招牌抹黑!”業余時間,劉學志只要接到求助電話,總是隨叫隨到、風雨無阻。
一個愛心群體,
讓雷鋒“莫文隋”通城常住
“江海志愿者的出現,是‘莫文隋現象’引領下產生的巨大群體效應?!睍r任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的黃正平表示,追根溯源,江海志愿者服務站的建立,正是學習踐行“莫文隋”精神的生動體現,此舉進一步讓學雷鋒、學“莫文隋”活動制度化、社會化、規范化。
歷史的時針撥回到1995年3月,原南通工學院兩名貧困學生先后收到署名“莫文隋”(莫問誰)的陌生人的資助。隨后,新聞媒體發動市民幫助尋找,卻找不到“莫文隋”真人。與此同時,一批“莫文隋”式的好人悄然出現,如資助困難學生的“衛英才”(為英才)、資助孤兒院的“吳銘”(無名)、匯款給社會福利院的“魏群”(為群)等。
為了發揮“莫文隋”群體的示范效應,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1997年年初,市委、市政府決定將每年的3月5日定為學雷鋒、學“莫文隋”行動日。一年后,江海志愿者服務站應運而生。
“‘莫文隋’是所有江海志愿者的偶像?!弊鳛槭讓谩笆呀V驹刚摺保瑥埨裾J為,“不因善小而不為”是“莫文隋”和江海志愿者們身上的異曲同工之處。
在市檔案館,記者翻閱了“江海志愿者檔案”。當年,江海志愿者的個人信息都在《江海晚報》登報公示,姓名、性別、年齡、個人特長、服務經歷、服務特長、個人格言甚至照片都刊登在報紙上。這增強了江海志愿者的公信力——要像雷鋒一樣做一輩子好事,并接受群眾監督。
一個不帶行政色彩、社會化運作、參與服務和接受服務都是自覺自愿的服務站,在成立一年內就以巨大的凝聚力吸引了1067人報名,并建成了3個分站,志愿者中有醫院、供電、消防、銀行等各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也有熱心于社會公益事業的個體戶、下崗職工和學生。以“莫文隋”為發端,從一個人到一群人,江海志愿者迅速成為南通大地上崇德向善、開拓進取的一面旗幟,吸引了多家中央媒體聚焦。
1999年5月4日,《農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通訊《情滿大地寫人生》;5月12日,《經濟日報》社會版頭條發表通訊《“江海志愿者”情滿大地》;5月28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刊發通訊《江海勁吹文明風》;6月13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通訊《“江海志愿者”的追求》,并配發編者按,中央電視臺也在早間新聞節目中做了報道……
至此,江海志愿者群體讓雷鋒精神、“莫文隋”精神以新的面貌在江海大地扎根、開花、結果,成為文明南通的亮麗名片。
一個響亮名字,
滋養文明之花常開不謝
今年國慶期間,全市各地開展528個特色志愿服務項目,廣大江海志愿者圍繞傳播黨的聲音、融入基層治理、聚焦百姓民生、弘揚社會新風四大主題開展志愿服務。
凡人善舉,久久為功。如今,耄耋之年的范長喜依舊積極參加社區志愿服務,每周六的義務法律咨詢多年來雷打不動。張利民繼續依托口腔診所開展義診等志愿服務,并將服務延伸到文明巡訪等活動中。劉學志拎著10公斤重的維修工具跑遍通城每一個角落,他的兩個徒弟也加入了江海志愿者組織。
愛的召喚,在江海大地久久回響。歷經26年發展,江海志愿者服務站已從原來的34人發展成擁有1個總站、10個縣(市、區)分站、6367支服務隊的志愿服務網絡,注冊志愿者超257萬人,占南通市人口的33.2%,服務總時長超過2億小時。
2003年年初,精神文明“南通現象”作為唯一地方性項目,入選2002年度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十件大事”。2004年,首屆中國公民道德論壇在南通成功舉辦,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南通印記。
為更好地開展江海志愿服務,2007年,南通市江海志愿者協會成立,成為我市規模最大的志愿服務非營利性社會組織,聯通了江海志愿服務四級組織網絡和“一云五端”大數據服務平臺,讓志愿服務更加精準高效。
“新時代江海志愿服務有著‘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的信念,更有‘舍我其誰、敢為人先’的擔當?!笔形鐣ぷ鞑坎块L、市江海志愿者協會會長張浩介紹,近幾年,全市深入推進志愿服務“我報到”“大接力”等系列活動,把社區作為志愿服務主陣地,聚焦便民服務、養老助殘、醫療護理等領域,著力增進民生福祉。
江海奔涌文明潮。26年來,我市持續推動志愿服務陣地標準化建設全覆蓋,打造近萬個便民點,形成了“10分鐘志愿服務圈”。全市6個典型上榜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354個典型獲省級以上志愿服務榮譽,形成了“知心奶奶工作室”等一批家喻戶曉的實踐品牌,江海志愿服務的感召力、凝聚力、影響力不斷增強。
精神文明“南通現象”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在江海志愿者的感召下,我市先后涌現出通醫知識分子群體,海安寧蒗支教教師群體,“慈善雙雄”胡漢生、吳錦泉等先進典型。截至目前,南通共有1人獲評感動中國十大人物,9人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32人獲江蘇省道德模范及提名獎,149人(組)榮登“中國好人榜”,289人(組)當選“江蘇好人”。
有困難找志愿者,有時間做志愿者。在南通,江海志愿者已成為一個令無數人感到光榮、親切、溫暖的名字。正因有著“人人爭當志愿者”的深厚土壤,志愿服務的生命力愈發旺盛,這朵絢爛的精神文明之花在江海大地盛開不謝。
(記者馮啟榕 朱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