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1-05
10:44
來源
海安市城南實驗小學
物有無窮好,藍青又出青。
朱研未比德,白受始成形。
袍襲宜從政,衿垂可問經。
當時不采擷,作色幾飄零。
為體驗扎染之美,傳承非遺技藝,11月2日下午,海安市城南實驗小學本部校區四(8)中隊的隊員們在輔導員老師的帶領下走出課堂,來到南通扎染博物館,開展了以“邂逅扎染藝術,探秘非遺文化”為主題的尋訪活動,探尋歷史脈搏的跳動,觸摸藍印花布的印染技術,感受代代無窮的文化魅力。
溯古尋歷史,領略扎染之美
活動伊始,博物館的指導老師詳細介紹了扎染的歷史淵源及其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地位。扎染起源于黃河流域,早在東晉時期就已經成熟,它融合了各族人民的智慧,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她娓娓道來,帶領同學們穿越時空,領略了扎染技藝的千年風采。
扎染,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染古稱扎纈、絞纈,它是織物在染色時,將部分結扎起來,使結扎的部分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以繩結之,而后染色,即染,則解其結,凡結除皆原色,余則入染矣,其色斑斕。
其染料主要來源于蓼藍,即板藍根,其葉經過發酵、氧化之后,便形成了一種叫靛花的漂浮物,比藍色的染液更鮮亮,由此便有了荀子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眼前擺放的便是織布機。聆聽完老師的細致講解,隊員們迫不及待地親手實踐起來。
在滿懷愛與希望的尋訪征途中,扎染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不僅為隊員們傳授書本里的固有知識,更為他們開啟一扇通向藝術之美的璀璨大門。
習扎結之法,染就與眾不同
在非遺扎染傳承人的悉心引領下,小小的一只兔子,在孩子們充滿奇思妙想的創意與一雙雙靈巧小手的作用下,被賦予了勃勃生機。孩子們親自動手實踐,通過捆綁、染色、蒸煮、解綁以及晾干填充棉花等一系列步驟,深刻體驗到了扎染藝術的無窮魅力。同學們熱情高漲,現場洋溢著歡聲笑語,大家熱烈交流心得,共同沉浸在扎染創作的樂趣中。擷撮采線結之,而后染色,不到最后一步,你永遠不知道布料會,被染成什么樣子,這就是扎染的魅力所在,每一件扎染都是獨一無二的,有它自己的褶皺痕跡與紋理。
巧手扎錦繡,布里扎斑斕。染藝流芳,扎染技藝在方寸之間展現自然生態的靈動韻味,訴說著非遺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風情。展望未來,每一位隊員的心中播下了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子,讓古老的技藝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彩,繼續書寫中華文化的輝煌篇章。
寫尋訪心得,訴說非遺文化
隊員周思成:通過親手制作扎染玩偶,我體驗到了傳統工藝的魅力,并希望在未來的生活和學習中能夠繼續參與類似的活動,將優秀的中華文化發揚光大!
隊員曹崔琦:我們永遠也猜不到扎染拆開之后的樣子,每一次的成品都是獨一無二的,最后的拆成品就如同拆盲盒一般,我想這就是扎染的魅力吧!
隊員張藝銘:此次活動不僅讓我們體驗到了傳統手工藝的魅力,更在潛移默化中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梅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