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企業和項目發展路上的困難梗阻、惦念急難愁盼里的民生冷暖、感受煙火日常里的所思所盼……今年年初,南通市公安局通州灣示范區分局全面推廣“民情日記”,鼓勵民警在護航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企業和群眾過程中,遇一事、記一文,談感悟、促提升。
“非常感謝你們,幫我們解決了大難題。”4月下旬,景通港務有限公司的項目負責人帶著感激之情,來到通州灣示范區公安分局新開港海防派出所,向民警贈送錦旗。
在此之前,景通港務有限公司急需的一批貨物在運輸途中遭遇阻礙。海堤道路狹窄,沿途停放的汽車使得本就有限的空間更加擁擠,載貨車輛因寬度問題難以通過。經驗豐富的駕駛員也因害怕刮擦不敢輕易前行,導致數百噸貨物滯留在通州灣示范區三夾沙碼頭東側的海堤上。
工人焦急等待開工,但唯一的運輸道路卻被堵死。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項目負責人撥打了110求助。民警朱鄧杰迅速與同事們分工合作,沿著海堤對停放的車輛進行拍照,并傳回所里查詢車主信息。盡管方法略顯原始,但憑借團隊的力量,經過一個小時的努力,車主們陸續將車輛移開,海堤的“運輸動脈”得以疏通。
“作為基層公安民警,我們在涉企警情、案事件處置過程中要堅持主動靠前,主動發現收集、分析研判企業群眾意見需求和問題困難,真正做到‘排企憂解企難’。”朱鄧杰在民情日記中寫道。
跨越時空的團圓
“‘鄉土’不僅是一片土地,更是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情感紐帶和生命意義的承載?!边@是通州灣示范區公安分局三余派出所民警徐繼濤在民情日記中所寫,也是他的深切感悟。
深夜,一名老人在電話中急切詢問:“你們能幫我找到家人嗎?我曾是三余鎮人,后來去了新疆……”徐繼濤通過視頻見到了這名八旬老婦。60年前,她離開故土,獨自前往新疆。隨著年歲增長,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成為她心中最深的牽掛。
徐繼濤和同事們根據老人記憶中的河道、橋梁,擴大了走訪范圍,逐戶拜訪。同時,他們也聯系村居,尋找同輩老人,希望能聽到有關老人的消息。
根據一名老村干部提供的線索,民警最終找到了一戶人家,家中的小妹多年前離家,至今未歸。徐繼濤激動地確認了小妹的乳名“紅英”。
“我們找到了您的家,看,這就是。您的二姐也在這兒……”徐繼濤將手機遞給身邊的老人。她開始抹淚,嘴唇顫抖。屏幕另一頭的老人同樣顫抖著,沙啞地呼喚著乳名。最終,老人與她的兄弟姐妹通過微信建立了聯系。
離家孩子的心結解了
“我兒子不見了!”一名母親幾乎站立不穩。深夜,在通州灣示范區公安分局海晏派出所,民警陸峰直面這名母親的絕望求助。
2月25日深夜,一對夫婦急匆匆地來到派出所,女子的淚水和焦慮讓氣氛凝重,他們的兒子晚上出門后一直未歸。
陸峰與同事迅速展開行動,視頻監控組發現了孩子的蹤跡,他則帶領隊伍上街搜尋,直到在三湯線路段發現了一個小孩的身影。經過確認,這正是那個離家出走的孩子。孩子在電話中聽到父母的聲音,倔強地沉默著。
陸峰知道,找回孩子只是開始,更重要的是解開孩子的心結。在會議室里,他與男孩私下交談,了解到孩子因玩游戲被打斷而與父母爭吵,出門后雖然后悔卻因顧及面子未歸。陸峰指出了孩子的錯誤,并建議父母以理服人。最終,母親緊緊擁抱了認識到錯誤的孩子。
“在成長的長河中,每一次嘗試獨立與叛逆都是自我探索的過程。”陸峰在民情日記里寫道,在漫長的成長旅途中,理解與反思才是照亮前行道路的明燈。
一張來之不易的身份證
戶籍變動不僅是紙上的記錄,更承載著家庭的悲歡。通州灣示范區公安分局遙望港海防派出所民警季松凱深知這一點。
“我女兒沒有戶口,我們該怎么辦?”一名中年婦女焦急地詢問。1月,喻女士帶著愁容來到派出所,向季松凱描述了她的困擾。2002年,喻女士和侯先生在塞班島相識相愛,次年有了女兒。2006年回國后,由于缺乏法定婚姻手續等原因,女兒小侯的戶口問題一直未解決。如今,小侯已21歲,因戶口問題無法獲得畢業證書,求職也屢屢碰壁。
面對年代久遠、海外出生等復雜因素,季松凱開始了艱難的材料搜集工作。他走訪社區調查取證,對接市公證處,幫助喻女士完成相關公證。經過10個月的努力,小侯終于拿到了居民身份證。
18年來,喻女士和女兒的奔波與焦慮,以及她為“落葉歸根”所做的努力,都凝聚在這張薄薄的身份證上。季松凱在民情日記里深情寫道:“小小的戶口本,對一個家庭來說,意味著巨大的民生問題。我愿繼續為每個家庭的幸福拼圖,嵌入那至關重要的一塊,不讓他們的生活因戶籍而殘缺?!?/p>
(記者吳霄云 通訊員丁鳳雕 陳可馨 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