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熱愛生活,反哺生活……家住我市崇川區城東街道北園新村的八旬老人王進生,在退休之后的26年里,用精心扎制的各種花燈向人們闡述了把“興趣”變成一種“寄托”,演繹自己溫暖且多彩的人生。
“蛇年馬上就要到了,生肖花燈我可是年年堅持扎制,26年來從未中斷過。你們看,這條‘小龍’花費了我整整8天的時間終于扎制成功了,漂亮不漂亮?”
25日下午,站在自家車庫外,今年86歲的王進生手提著長長的紅色“小龍”花燈,笑得像花兒一樣。
十幾平方米的車庫內擺滿了王進生扎制的大大小小、造型各異、色彩絢麗的花燈。這些花燈中,除了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花燈外,還有南通老老少少個個都熟悉的兔兒燈、蛤蟆燈,五顏六色的荷花燈、鴛鴦戲水燈、猴子摘桃燈;還有《西游記》里手持金箍棒的孫猴子、揮著九齒釘耙的豬八戒等系列的人物肖像燈……不得不說,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漂亮花燈著實讓人看花了眼。
“退休后的26年間,前前后后扎制的大大小小各類花燈,粗略算算起碼也近400件吧?!笔至嘀槐K兔子燈,王進生滿懷感慨地告訴記者,“大部分的花燈都被我送給了學校里的師生和社區的居民?!?/p>
說話間,王進生突然接到了一個電話,原來是一名社區工作人員打來的,她盛情邀請老先生到社區為孩子們傳授技藝,老人連聲表示沒問題、沒問題。
因為源于生活,所以熱愛生活;因為熱愛生活,所以反哺生活……小小一盞花燈,給了王進生獨特的人生況味。
薪火傳承 炫出濃濃中國味
在通城,你只要上百度搜索“王進生扎制花燈”,一連串與花燈老人有關的信息,立即會從搜索引擎里跳出。
“這么說吧,自從南通有了城隍廟,我家祖祖輩輩就為廟里扎制花燈。這一傳統手藝就這么一代一代傳承了下來。所以,我也算得上出生于花燈扎制世家了?!蓖踹M生老人指點著一屋子的花燈道,“我當年被南通中學保送南京體育學院,原本想做一名體育教師;后來我又去黑龍江當兵,服役11年后轉業進入原南通市晶體管廠擔任廠人武部部長,一直干到退休?!?/p>
回到地方后,王進生先后3次救人,榮立三等功。
作為花燈世家后人,王進生在退休后終于擁有了扎花燈的時間和空間。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你別看這普普通通的一盞花燈,無論大小,扎制過程都不容易?!蓖踹M生以此前剛剛扎制的一盞花燈為例介紹,“你們看,我使用的都是最原始、最基礎、最傳統的材料,普通的彩紙和竹枝,從來不選用鉛絲等現代材料。但外人并不知曉的是,以這看似普通的竹枝為例,實際上講究可大了!竹子要選沒生長過竹筍的,這樣的材質才能達到厚薄相宜、長短適中的要求,彈性好、韌性足。扎制前,我首先要畫好相關草圖,對細節逐一進行修改。你現在看到的孫悟空花燈,就是我自己做造型反復揣摩修改的,然后再按比例用心扎制,只有這樣才能凸顯我想要達到的制作效果?!?/p>
扎花燈,王進生還很環保?!斑@條大金龍花燈我制作了10天,所選取的材料全都來自‘廢物利用’。龍身的紙張花了不到五元錢,龍眼使用的是鴨蛋蛋殼,龍身鱗片是蘇煙和中華這兩種煙盒里的包裝錫箔,尾巴則是用別人扔棄的禮品包裝盒剪裁而成?!?/p>
結緣本報 老爺子投身公益
出乎意料的是,被當地居民美譽為“花燈爺爺”的王進生還和本報結下了深厚的情緣。
那一年,本報以《海門孝心少女真情感動海內外》為題,報道一名當時正就讀五年級的女生陸佳寧多年如一日精心照顧因病致癱的母親,用柔弱的雙肩扛起了一個家的動人事跡。小姑娘每天要在住所和學校之間往返上百公里,風雨無阻照顧生病母親,這讓王進生很感動,他當即決定,每學期資助懂事的陸佳寧1000元!這一捐直至陸佳寧中專畢業。
同樣,本報還以《退伍兵身患重癥陷困境》為題,報道了當年罹患白血病的退役軍人花杰身陷困境一事,王進生看到后心疼不已,匆匆趕往通大附院血液科住院病區,為花杰家屬送去數千元慰問金。
有一年,看到《江海晚報》“關愛一線牽”欄目新一期心愿名單后,王進生立即與欄目組取得聯系,希望能夠包下本期10戶困難家庭的小小心愿。心愿物資采購完成后,關愛團隊本希望邀請王進生一同前往,將小小心愿由他親手送到困難家庭手中。然而王進生婉拒了,他表示,只要困難家庭能夠拿到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心愿也就實現了。
王進生還曾經向崇川區慈善會捐款兩萬元,同時以個人名義設立“崇德慈善”愛心基金,用于助學、援助困難家庭等,這是崇川區首個個人冠名的慈善基金。他說,贍養父母的義務已完成,子女都成家立業,八旬的他無牽無掛,一直在思量著為社會做點什么,一想到自己是一名轉業軍人,扶危濟困的一腔熱血就無法冷卻!
“花燈是真善美的象征,是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民間文化;在堅持從事公益事業的同時,我有責任盡綿薄之力將它發揚光大。為此,我進學校、進社區、進家庭,為喜歡花燈文化和花燈藝術的愛好者傳授自己的制作技巧和心得。不能讓這項古老的手藝失傳,要讓這朵民間藝術之花在大眾生活中綻放得越來越美麗、越來越鮮艷!”離別時,王進生緊握著我們的手久久不愿松開。
(記者周朝暉 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