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1-20
11:12
來源
南通日報
海安市普查隊走訪友誼服裝廠舊址
正在有序推進的南通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以下簡稱“四普”)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效。記者從市普查辦獲悉,自“四普”工作啟動以來,全市各地各部門強化統籌、系統謀劃,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展開。截至目前,全市復查“三普”文物點727處,復核完成率98.5%;新發現文物點271處,數量居全省第一。
新年伊始,崇川區文物普查工作人員走進寺街歷史文化街區小巷14號,對新發現的一處歷史文化遺存做詳細的數據采集工作。崇川區“四普”普查隊隊長、區文旅局文物科科長韋峰告訴記者,小巷14號是中國現代著名心理學家丁瓚的故居。經歲月的洗禮,這座宅院出現了局部墻體裂隙、梁架結構歪閃的現象,地面、梁柱依稀可見修繕過的痕跡。
通過普查摸清文物“家底”,有助于更好地保護和利用文物,提升公民文化自覺和歷史責任感?!八钠铡逼陂g,我市充分發揮上下聯動、左右協調、統籌推進工作機制,重點對接住建、水利、民政等部門,全面系統梳理相關行業名錄,累計收集文物線索1142條;督促指導各縣(市、區)完成與資規部門關于國土備案調查矢量數據、衛星遙感影像數據等6項地理信息數據對接,包括指導海安市、如皋市、崇川區開展歷史文化街區專項文物調查,全面摸排重要區域、重點部位文物資源情況,做到“應查盡查”“應保盡?!?;此外,將考古調查勘探與文物普查相結合,新發現海安仇家墩遺址等文物點108處,為豐富南通近現代文物遺存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除了發現新文物,我市還需對“三普”時確定的738處不可移動文物進行逐一復查。去年5月,“四普”工作轉入實地調查階段。全市10個縣級普查單元在推進工作過程中結合各自優勢和特點,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工作方式、方法。其中,海安市、崇川區相繼印發《關于全面落實不可移動文物安全責任的通知》《歷史文化街區文物保護工作意見》,強化部門協同監管、系統保護,做細內業準備,有效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如皋市與屬地規劃機構合作,編制《文物普查實地調查工作流程》,形成既符合國家、省相關標準,又契合地方實際的文物普查實操“教材”;崇川區、啟東市、如東縣探索校地合作模式,為實地調查工作補充新鮮血液、增強專業力量。此外,如皋市《文物本體坐標信息采集工作法》,通過收集電子地形圖、科學采集數據、運用操作軟件進行數據匹配等方法確保數據質量,該案例獲江蘇省普查辦宣傳推廣。
市普查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四普”開展以來,我市秉持“扁平精簡、協同高效”原則,一方面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黨委宣傳部門和政府負責同志擔任雙組長的市普查領導小組,加強對普查工作的領導;各縣(市、區)參照并成立相應普查領導小組,構建強有力的組織推進體系,發揮好普查機構“牽頭抓總”作用。另一方面,建強普查隊伍,按照“以老帶新、新老結合”的思路,抽調文博、測繪專業人員,構建強有力的組織推進體系,打造一支行政管理+技術支撐+行政執法+宣傳報道于一體的骨干團隊。
做好文物普查,是文物保護工作者要書寫的“前半篇”文章,也是文物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八钠铡逼陂g,我市持續推進一批重點文物修繕工程,指導南通天寧寺等重點文保單位實施修繕保護;持續推進“先考古、后建設”的基本建設考古工作,落實《關于進一步做好建設項目考古工作的通知》,實現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協調發展;參與實施江蘇文明探源工程,主動承擔鹽業考古、海絲考古和城市考古等相關課題,推進如東掘港國清寺區域、如皋徐家橋唐宋遺址等重要考古項目成果研究,為研究江海區域演變歷程、城市文化起源發展史提供重要資料。
據悉,市普查辦將對普查野外到達率、調查區域覆蓋率、“三普”復查完成率、文物信息采集質量等內容加強質量控制,力爭春節前完成全市“三普點”復核工作。
(張堅 楊鎮瀟 丁亮)